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微型会众研讨会(一)|吴子平博士:什么是微型教会?为什么要做微型教会?

作者: 刘索菲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8月24日 15:30 |

2024年8月1-3日,一场题为“微型会众线上研讨会”举行,先后有三场讨论进行。

此次研讨会是由新加坡的道渊学社和新加坡圣经公会的道耕门徒培训学院共同主办,一室课堂、城曦社区教会、基石教会、爱家教会和DHIM协办。

会议邀请了吴子平博士和徐立平博士为讲师,刘荣神牧师访谈,就“微型教会”这一近年来全球新的一种教会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希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繁盈、促进大使命的目标。

8月1日晚的第一场研讨会上,主讲人吴子平博士首先分享了微型教会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和神学基础、何为微型教会以及今天为什么有人要做微型教会等内容。

吴子平博士,新加披圣经公会道耕门徒培训学院(华文系)讲师,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博士,澳洲大学教育学硕士,也是新加坡区基石教会主任牧师,是一位专注于情绪领导力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他有20年事奉中型教会的经历,他在圣公会背景的中型教会信主且被培养,读神学期间进入了浸信会中大型教会且在其中进行服事,在之后的20年时间里主要服事小型教会并经常关注小型教会的生存问题。

正式分享之前,吴博士提供了一组由官方统计的、包括15个地区的近期数据——全球近45%的教会少于50人。这个数据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和支援小型教会。

一、微型教会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与神学基础

吴博士指出,微型教会的发展不是表面的、肤浅的概念,有历史的支持,有重新思考的支持,有回到神学的支持。随后他对其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和神学基础进行了详细介绍。

发展历史:
微型教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发展时期,但作为一种现代运动,她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并在21世纪初迅速发展。

早期基督徒在家中聚会的传统为微型教会奠定了基础,这种家庭聚会的模式在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时期尤为重要,因为它为信徒提供了安全的聚会场所;现代微型教会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家庭教会运动。这一时期,许多信徒开始质疑传统教会模式,寻求更加亲密和真实的信仰团体;进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思潮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开始寻求更加灵活,关系导向的信仰社群,而微型教会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微型教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因此,微型教会不是21世纪的产物。

代表人物:
Wolfgang Simson:德国宣教学家和作家,他的著作《改變世界的家:邁向廿一世紀的教會新架構》(Houses that Change the World)对微型教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回归新约教会模式的重要性,主张教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关系导向的团体。
Neil Cole:美国牧师和作家,著有《有机教会》(Organic Church)。他倡导“有机教会”的概念,强调教会应该像有机体一样自然生长,不是依赖机构化的结构。他创立的Church Multiplication Associates(教会倍增联盟)对全球微型教会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Frank Viola:美国作家和教会植堂者,著有《重塑教会》(Reimagining Church)。他强调回归新约教会模式,主张基督徒应该建立更加平等,参与性强的教会团体。
Alan Hirsch:澳大利亚宣教学家和作家,著有The Forgotten Ways Handbook: A Practical Guide for Developing Missional Churches(可译为:被遗忘的方式手册:一本发展使命教会的实践指导)。他提出了“使徒性运动”的概念,强调教会应该回归其宣教本质。
王明道:中国家庭教会领袖。虽然他的事工早于现代微型教会运动,但他的教导和榜样间接促进了全球微型教会运动的发展。

神学基础:
微型教会的神学基础主要源自对新约教会模式重新理解和对现代教会体制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4点:

1.教会本质论:微型教会运动强调教会的本质不在于建筑物或者组织结构,而在于信徒的团契。因此,教会首先是一个有机的、关系性的实体,而不是一个机构或地点。这种观点强调了信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基督的共同委身,而不是对特定组织结构的依赖。然而这种观点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过度强调关系可能会忽视教义纯正性和教会社会责任。此外,完全摒弃教会组织结构,可能导致教会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2.普遍祭司职分:微型教会运动大力强调所有信徒都是祭司的教义。这一观点主张每个信徒都有直接事奉上帝和参与教会事工的权利和责任,比如教导、领导、牧养和宣教。但问题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指导和培训,可能会导致教义的混乱或者错误教导的传播。此外,完全平等的领导结构可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或冲突时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

3.关系性神学:微型教会运动强调基督信仰的关系性本质,认为信仰首先是与上帝,和与他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套教义或规则。这意味着微型教会特别注重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享和彼此服事。然而,过度强调关系可能会忽视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或者导致群体变得封闭和排外。此外,在处理教义问题或者道德争议时,仅仅依赖关系不足以提供清晰的指导。

4.使命导向的教会论:微型教会运动强调教会的首要任务是参与上帝的大使命,即在世界中见证和分享福音。这意味着微型教会通常更加注重外展和社区参与,而不是维护内部结构或传统。然而这也可能会忽视信徒的属灵成长和牧养需求,或者导致教会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微型教会运动的神学基础反映了对传统教会模式的反思,和对新约教会模式的重新诠释,这种神学思想强调教会的有机性、关系性、使命性,也重视每个信徒的价值和参与。尽管面临挑战和潜在的问题……,微型教会运动的神学思想为我们重新思考教会的本质和使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见解与传统教会的智慧结合,创造出更加平衡和有效的教会模式。”吴博士说。

二、何谓微型教会?微型教会的模式、运作、优劣、核心是什么?

随后,吴博士从微型教会的模式、运作、优劣和核心4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什么是微型教会。

1、五种已知的微型教会模式:

家庭教会微型教会:家庭教会是微型教会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通常由10-20人组成,是几个家庭的组合,私人住宅为聚会场所。吴博士表示,未来的福传可能回到这种模式会有比较长远的果效。
细胞小组微型教会:细胞小组是教会的功能之一,但微型教会不但有细胞小组的功能,还有所有教会应该有的功能,比如崇拜灵修、教育圣书、团契生活、福音使命。
简单/有机微型教会:传统的教会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预备崇拜的聚会,但简单微型教会会回到信仰的根本——敬拜上帝,因此给我个吉他给我个空间,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敬拜上帝;教会通过表面的节目是满足不了人的,因为一个人需要连结,需要发挥价值。
宣教型/使命(missional)微型教会:特点是有强烈的使命,有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聚会模式。吴博士介绍说,他之前接触过一个美国的餐福教会,这个教会里的肢体都是厨师,他们的崇拜是在晚上12点之后,通过电话一起崇拜、查经、祷告、团契。有一个艺术团契,都是搞艺术的肢体,他们用艺术的方法敬拜,用他们群体明白的语言敬拜。大部分人一般会认为,礼拜只有一个地方、一个时间、一个模式,但他鼓励我们思考,如果有人在美容院一边美容,一边祷告、查经是否可行?
网络型微型教会:包括视频会议的效率平台、社交媒体的联系牧养、网络的福音群体。吴博士曾经了解过一个姐妹在网络上教人化妆,有人跟着她学习化妆,后来就信主了,因为这个姐妹就请教牧师教她如何牧养。

2、微型教会的运作模式

微型教会的运作模式包括领导结构、聚会形式、资源管理、成长与繁殖、教育和培训。

微型教会的领导结构是扁平化的领导结构,强调成员参与。现在有些教会出现两个主任牧师,每年轮流替换。这种领导结构的好处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参与教会事务,没有最高领导,大家一起带领教会发展。

在聚会形式方面,微型教会有较强的非正式性和互动性,并且所有的运作是按照信徒自身的需要去设计的。吴博士表示,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正式化,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牧者为了更接近民间,礼拜时不打领带,不穿大衣,而过去的讲道是按照牧者的感动或者教会董事和长老的异象,而现在有的教会在设计教会的讲道和活动时,会做问卷调查,了解信徒需要什么样的讲道和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门徒,因此无论是分享见证、集体查经还是开放式讨论和祷告都是以教会信徒的需要为导向的。

在资源管理上,微型教会由于人少、资源少,因此财务需求较低,一般通过成员的自愿奉献就可满足教会发展的需求。

微型教会强调成长和繁殖。一个人没有里面的成长,就很难有外面的繁殖。如果一个人要成长,那他就需要连结。因此一个人成长的需要是在微型教会常常被提及的,如果大家都成长了,人数增加了,教会就会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增加。

由于微型教会没有大教会的牧者,他们的讲道是根据信徒的需要来设计的,因此他们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共同参加讲座或者与神学院合作,请神学院的讲师固定开课来达成。

3.微型教会的优势与劣势

通过微型教会的模式以及运作模式可以看到,微型教会很重视亲密的团契关系,信徒的参与度也很高,并且教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很强,成本效益也比较低,最重要的是有一对一的有效门训,可以走进一个人的生命,给一个人带来生命的改变。

然而,微型教会的劣势也不容忽视。由于人少,微型教会在资源方面会受到很多限制;同时由于信徒皆祭司,在领导力上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可能出现潜在的教义偏差,信徒也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没办法代替全职牧者;除此之外,教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项目也是很有限的,视野也比较狭隘,也会面临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问题。

4、微型教会的核心

吴博士表示,关系是微型教会的核心,当信徒感觉到自己被连结,感受到爱的时候就会有力量去服事;去中心化也是微型教会的一大特点,微型教会中没有牧师,没有长执,信徒要对自己的信仰负责。除此之外,微型教会是个有机体,强调简单化的价值,强调信徒皆事奉者,强调使命导向的生活,强调在生活中活出信仰。

三、为什么要做微型教会?

吴博士从环境、资源、文化、神学、福音和社群这6大动机分析了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做微型教会。

他表示,全世界有3.65亿基督徒生活在艰难环境里,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微型教会。同时,就资源而言,大约4亿基督徒生活在偏远和难以接触的地区,他们礼拜一次可能需要走路一个星期,如果有3-5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微型教会,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需要。

文化动机是做微型教会很重要的一个动机。吴博士认为Z世代将会成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作的一个重要趋势,他们抗拒权柄,不轻易接受权威,偏个性化和去中心化(即有中央管理,但不要太强),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他们需要参与决策,需要扁平化的领导。这是未来社会和教会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

从神学动机来讲,微型教会可以帮助人做真正的门徒。在大教会,因为有很多的事奉,因此可能没有时间顾及到自己的信仰,甚至没有自己,但回到微型教会,有机会做自己,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怎么在上帝面前做真实的门徒。

今天教会的架构和礼仪可能会成为福音的障碍,换句话说就是教会讲的很多属灵词汇信徒都听不懂,教会的宗教礼仪也可能阻挡人认识基督。但微型教会没有宗教性的礼仪和俗语,她们直接谈生活的话题,通过生活分享福音,分享上帝在他身上的工作。

从社群动机来讲,微型教会可以满足人真实的连结和实体的连结,可以发挥一个人的价值。吴博士表示,牧者最大的困难是对人性的理解比较缺乏,虽然罪性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人性完整的部分。因为凡是人都有两个需要,他说:“学术的字眼是人都期盼连接,人都期盼活出价值……无论做大型教会、小型教会、微型教会,都会遇到这两个需求。当小组和教会不能供应人性的连结和价值的时候,难怪我们会失去这一代。”

最后,吴博士表示,微型教会要回应的话题在整个社会趋势中已经发生了。同时他也向植堂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的教会能够回应微型教会探讨的话题吗?
你的教会和领导方式都预备好了吗?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